洮砚的石理_收藏鉴赏_书画资料网
收藏鉴赏
您的位置:书画资料网> 收藏鉴赏 >

洮砚的石理

时间:2007-09-09   所属栏目:收藏鉴赏   点击:1440次
石 理

    石理即石之肌理结构,犹如人体之肤、肌、筋骨。所以石理亦可称其为石料的矿体组织构成。因为洮砚石料带在岩层中并不是完整的一大块。它经过地壳无数次的动荡和变迁后,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块状、层状岩石。整个洮砚矿带就是由这些不同体积的岩石堆挤在一起而形成的。这层岩石,它原是整块的、较纯净的沉积层岩,但在各个时期地壳的运动中岩层发生断裂,并渗入同时期的岩浆,这些岩浆侵入体凝固后,形成各种薄厚不同、颜色不同、软硬不同、走向不同的膘、纹、脉、点。它们给原来纯净的石料肌理增加了新的成份。这些新的成份中,有些在色彩上对石料起著点缀作用,经雕琢利用可起到俏色装饰作用,犹如锦上添花,也不影响石料的使用价值;但有些却对石料有寄无益,它不仅在某些方面降低了石料的使用价值,而且增加了雕琢难度。这里可将洮砚石料的石理结构分“肤、肌、筋骨’’来喻述:

    洮砚石料块层表皮有膘,色分黄、白、黑、紫、绿。状如鱼鳞、松皮、蜂蜡、油脂等,油腻可爱,可喻为石之“肤”;

    洮石肌体细密丰润,色分绿、红,结构紧密,可喻为石之“肌”;

    石中所布脉络线条、杂质、 钉,色有红、白、黄、黑,犹如玉中之瑕疵,可喻为石之“筋骨”。

    肤肌是石之本,肤为章,肌为质。洮石料中有绿质黄章、绿质白章、红质黄章,红质绿章、紫质黄章、紫质白章、黑章等。其中最以绿质黄章者驰名中外。其余如绿质白章、紫质黑章者也甚为名贵。

    筋骨为石之病,骨为疵、筋为瑕。它虽然对鉴定石料真伪、品级高下起著相当重要的佐证标识作用,但毕竟对石无益,属石中杂质。洮砚石料中有硬筋、断瑕,有墨溅点、金星点等。其具体特征和使用时的妨害将在下文述及。

    洮砚石料的石理结构因矿点的不同而各异。下面仅取喇嘛崖、水泉湾、纳儿北、直沟、青岭山五处为例,简述石之肤肌筋骨之特征,以示石质结构的不同。

    喇嘛崖石,俗称“窝子石”或“崖石”。因喇嘛崖脚处正好是一个大旋窝,洮水流至此处碰到崖脚后掉头拐向西北,绕过了喇嘛崖。崖脚有许多采石的洞窟,俗称石窝子。崖脚本身是一个大石窝子,采石洞窟又是许多个石窝子,此处采出的石料就称为窝子石了。另外,由于水位下降,岩石出露,原来位于水面的石窝子均已上升到半崖,加之石出喇嘛崖,我们也权且随其简称它为“崖石”吧。

    崖石的石理结构最大的特征是膘肥肌嫩。而且越近河边越润朗。肤肌厚实,色泽明艳,筋骨稀少,偶尔有玉瑕夹杂其中。崖石中最显明的瑕疵是金星点—— 钉。它象端砚的“眼”一样是辨认崖石的标志。一般来说,崖石中并非块块都含 钉,可含 钉的石料基本上都是崖石。崖石质肌翠绿,膘色金黄,且含大量水纹、云纹、气纹。有些石料中多种纹络相间,天然绘成奇幻的图案。洮石中,崖石品级最高,制成的砚台也最名贵。崖石又有老窟新窟之分,老窟在下,新窟在上;老窟离水近,新窟离水远;老窟采石难,新窟采石易。近年老窟已被石砂填埋,洞窟坍塌,难以采石。

    水泉湾的石料矿采石点,与喇嘛崖仅隔一二里,但石质结构区别却非常明显。水泉石肌肤细嫩温润,但色泽却比崖石稍深,石膘也多为白色,还有奶油色,或土黄色中带有小黑点。石膘层比崖石较薄。纹络较清淡,有细线型水纹和淡色气纹。由于石料多接近地表,所含杂质也比崖石稍多,大多为白色玉筋瑕,其中也偶尔出现红、黄细线。

    纳儿石也称“水城右边石”,石料基本与水泉石相近。石肤表面的膘色焦黄,大多带有小黑点,亦称这类膘曰“墨溅霞”。肤层较薄,色泽也较暗。石肌结构不甚均匀,硬度分布也有差别,尤其是水纹石料,色深处硬于色浅处。石料的色泽稍浅于水泉石,翠绿中夹有青灰成份。其石理比起崖石和水泉石,就显得“肌瘦膘薄”了。纳儿石中的杂质“筋骨”量也多于崖石和水泉石,“筋骨”中有黑红断瑕、白硬筋。石肌分红、紫、绿三色。

    卡古直沟石与青岭山砚瓦咀石石质肌肤相差无几,前者略优于后者。原因是后者所在海拔高达三千多米,且多为风吹日晒,润气泄尽;前者虽亦受风化,但有溪水滋润,质地还算洮石中的中品,古称其为“柳叶青”者有误。原因是卡古直沟石色泽中,绿石稍带湖兰、尚夹杂青灰成分。这两处石料的石理结构相仿佛,肤肌虽也具备洮砚石料的基本要素,但略显干燥,筋丝纵横交错,层理较紊乱,它虽然也有黄膘、水纹,但比起崖石来就差远了。

    洮河紫石的肌理更为细腻,以喇嘛崖和纳儿村边的石料为最佳。紫石贮量极少,仅夹杂在绿石矿带边,偶尔只能碰上一两窝子。紫石亦有膘,色分黄、白、绿。以地而异,喇嘛崖紫石有绿膘的最妙。紫石脉络小,发墨亦如绿石,但其暗红带紫如羊肝的色泽不如绿石生机盎然,且矿藏贮量有限,得之不宜。当今所出红紫石砚,尤物十难得一,多为劣等紫石刻成。洮砚石料中的筋骨脉络,无须讳言,是石料的病症所在,犹如端砚之”石眼”。

    洮石中的“筋络”,当地砚工称为“硬筋”、“断瑕”,既不宜雕琢,也不宜打磨抛光。“筋络”的质地很硬,硬度约在摩氏四——六度之间。最硬的是黑筋,次为白筋,再次为黑、红、黄色细线。在这些筋络中,白、黑筋粗,多呈树枝状,分杈很多。尤以黑筋为最。红黄细线在石理内呈放射状,与石肌纹理横向交叉,所以又称其为“断瑕”。砚工在选料时,用水津透石料,主要从它的筋络的多少程度上鉴别石质的优劣。在雕刻时,砚工们通常将瑕疵部分尽量避让于墨堂之外,不然。堂底有“硬筋”之类的瑕疵,既不易雕琢打磨,更影响发墨。购买砚台者,更要掌握这些常识,不要小看墨堂底部的一两根杂线,研起墨来,既硬且滑,如界行相隔,奈何不得。至于堂外的瑕疵倒于大局无碍。选择时,应以石质肤肌纯净者为好,还要将石膘与石筋分开,水纹与断瑕分开。石膘的脉络走向、色泽、硬度均与石筋不同。膘在石表,是石料与石料间、石料与他石间显然的界线,膘界两边的石料石质有较明显的区别。石膘纹理走向基本与石之肌理纹色的走向一致,硬度与石之肌理相当或软于肌理。而石筋却穿插于石之肌理间,走向与石理纹络相交,硬度高于肌理。水纹和断瑕更好区别:水纹与石料肌理属同一色系,仅浓度级差有别。如石肌是翠绿,淡绿,而水纹线条则是深绿或墨绿等。断瑕的颜色与石肌颜色有明显的差异:若石肌呈绿色。则瑕线呈红、紫、黄、白、黑等色:它的走向也与石肌水纹线条相孛,交叉分布,犹如“横行霸道”者。石瑕与硬筋在石理中的状态相处一致,石瑕线的硬度稍低于硬筋,另外,瑕线的线条细且直,硬筋则粗且曲,瑕线对砚台的使用影响程度也低于硬筋。对洮石的石膘、石色、石纹、石病等,下文中还将作详细的分节介绍,不再赘述。


上一篇:洮砚的石色

下一篇:《端溪硯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