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师友_名家拾遗_书画资料网
名家拾遗
您的位置:书画资料网> 名家拾遗 >

画坛师友

时间:2020-01-25   所属栏目:名家拾遗   点击:3144次

画坛师友
黄苗子
自小喜爱书画艺术,中小学时代在香港念书,得到父执邓尔雅先生的教导,开始学书法。同时由于结识第一位画家黄般若,因而得观民初以来广东画家如赵浩公、伍懿庄、黄小梅、邓芬等的作品以及二高(剑父、奇峰)先生的新派画,开始对中国画感兴趣。
?
  十九岁离家赴上海,最早喜欢给漫画书刊投稿,接触了张光宇、叶浅予为首的上海漫画家群,从此长相来往。其后父执陆丹林先生,介绍我谒见叶恭绰、张大千、郑午昌等前辈,特别是大千、午昌先生,以后常获教益。我和丁聪都到过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过素描,丁聪的父亲慕琴先生和刘海粟校长相熟,每月只付三元钱学费。由于在香港时认识后期印象派画家邱代明先生(那时他刚从法国回来,经港赴沪。抗日战争初,这位英年画家回到他的家乡四川重庆,即不幸死于盗劫,现在已无人知其名姓),他介绍我拜访在美专的张弦教授(浙江青田人,是靠卖青田石流浪到巴黎,一面做苦工,一面习画而苦学面名的画家,回国后在美专教书,不到四年,回乡度假,不幸溺水而死),我经常到他的宿舍里谈天,开始接触巴黎画派,并和决澜社的庞薰琹、倪贻德等过从。1934年我在梁得所先生主持的出版社任编辑,因工作关系,到南京访陈树人、徐悲鸿,并由徐先生介绍,识潘玉良、吴作人先生等,以后都长期往来。那时在上海,曾由徐先生带我参加过汪亚尘和黄宾虹先生的叙会。
?
  30年代,是我的艺术生活中最愉快的时代,五四思潮,活跃了中国文化,上海更是一所社会大学,我有幸能接触到不同角度的艺术前辈,那时又是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期,我能够在许多前辈师友的熏陶下,获得广泛的艺术知识,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机遇是十分难得的。?

  抗日战争爆发,那时我在广州和廖冰兄常在一起,并认识版画家李桦和赖少其。其后在重庆直到抗战胜利。重庆是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文化气息相当浓厚,大千先生、谢稚柳先生、岭南画派的赵少昂、关山月和黎雄才先生、在中央大学任教的傅包石先生、常书鸿先生、黄君璧先生,在三厅工作的李可染先生,还有留美学油画的司徒乔先生,从延安来的老朋友胡考和张仃,常在中央社萧同兹家见面的关良先生等。还有由赵无级介见的他的老师林风眠先生,刚从日本回国的钱瘦铁先生,以及上海时代朝夕往来的漫画家叶浅予、张光宇、正宇兄弟,特伟、丁聪、冰兄等,也都相聚在这个山城中。那时我和画家郁风结婚,有了个家,悲鸿先生在磐溪、抱石先生在金刚坡,他们进城,也会在寒舍憩息。大千先生自成都来,也都有缘晤聚。?

  抗日战争,刀光血海磨砺着整个中华民族,知识分子被敌人炮火从安静的城市和幽雅书斋中逼迫得转徙流离,从而深入到国土的低层,接触到真正的土地与人民,对国家民族的存亡,上了深刻的一课,画家们用画笔宣传抗日,同时也对民间疾苦产生激情。这整个时代的转变,使有志之士,更加认识自己祖国,也激发了自己的正义感。到了抗日战争的后期,美术队伍中的尖兵——木刻,特别是漫画家群,纷纷以巡回展览形式,公开展出反映大后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张光宇的《西游漫记》、廖冰兄的《猫国春秋》,是较典型和较轰动的两次展览。这些美术活动,和当时话剧活动的卓越成就,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那时我除了和美术界的朋友经常来往之外,也常向当时书法家沈尹默、潘伯英、曾克端先生请教。?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三年间,我回到南京、上海。除了和傅抱石先生等聚晤以外,齐白石老人南来,由他一位同乡介绍,在我家第一次与老人晤面。那年代,由于到上海去看他的展览会,我也第一次和黄永玉认识,屈指到现在,已经是半个世纪以上的事情了。?

  1949年春我在香港,听说张大千在澳门,我和郁风及女演员吕恩专程去澳门访问他;从此一面,以后就无缘和这位才气纵横的巨匠,握手言欢了。?

  50年代前期,中国画坛芳菲怒放。在北京,白石老人家享有国内外的声誉,徐悲鸿领导着中央美术学院。叶恭绰首任中国画院院长以及吴作人、李可染、庞熏琹、李苦禅、叶浅予、张仃、张光宇、张正宇、华君武、丁聪、黄永玉、黄胄等都来自五湖四海,而北京老画家于非闇、陈少梅、王雪涛、陈半丁等,也都相会一时。那时除白石老人等数人外,一般画家很少以卖画为生,他们都有可以糊口的工作单位,虽不致富,亦可温饱。在生活简单的社会结构中,可以安心作画了。当时北京及各省首都成立了美术家协会、中国画院,有的地方设立美术学校,推动了美术的发展。在浙江的黄宾虹先生、潘天寿先生,江苏的傅抱石先生、钱松喦先生和后起的亚明、宋文治等;上海则吴湖帆、刘海粟、林风眠、关良、朱屺瞻、王个簃、谢稚柳、陈佩秋、陆俨少、唐云、程十发等;广东有关山月、黎雄才等继承岭南画派诸子,安徽有赖少其,陕西则赵望云、石鲁(晚年有突出成就)等的画安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