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事里觅趣艺涯间寻魂_名家拾遗_书画资料网
名家拾遗
您的位置:书画资料网> 名家拾遗 >

绘事里觅趣艺涯间寻魂

时间:2020-01-25   所属栏目:名家拾遗   点击:1221次

    绘事里觅趣艺涯间寻魂 王蓓/文

   
     花鸟画,作为中国水墨画里的一枝奇葩,历来与山水画、人物画并举。从宋代的徐熙、黄荃父子,到明代的徐渭、陈淳,再到清代的扬州八怪、恽南田和近代的吴昌硕以及齐白石,中国画的发展可说是悠悠千载,尽管变化万千,但大都一脉相承。中国画得以长足发展,更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将中国的传统绘画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发挥的淋漓尽致。到了历史的今天,绘画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一是对传统绘画的认识更加有了深度,而是不同技法的出现与运用,大大丰富了中国化的外延。

 
  然而,就在这样的形势下,也有好多画家一味沉迷于国画技法的制作和形式,逐渐忽视绘画中的用笔、用墨等最本质的东西。 试图以制作为主,笔的运用为辅,“入木三分”、“古法用笔”、“一波三折、“气韵生动”等等,都是用来描绘作画时用笔所起的作用,倘若没有毛笔的参与,或者参与很少,这就有悖于中国绘画的本质论。自古以来,中国绘画更多的是表现中国文人内心的那种安静、祥和。所谓的山水重气势,人物重传神,花鸟重情趣,都是自古画家和文人在繁琐的世俗之外追求的一种精神慰藉,都是在执笔间所成就的。就拿古人的诗词来讲,能流传百世的不外乎是一种能表达天高云淡、月白风清、花前月下、儿女情长的精神追求。这些东西都是远离俗世的喧嚣,他们表现的不外乎天外繁星或者内心的孤寂,这些都是人的本质所在,所以,这些东西能经百事而不衰,历千年而不朽。反之,往往只能昙花一现。作为才思敏捷、洞察豪秋的画家,当然深知这个道理。

   
认识郑亚林先生并非偶然,数月前有幸在一次书画展览上又遇到了他,拜读了他的新作,郑先生的这些绘画多多少少让我意 识到了从前那种只有文人才能绘出的干净和恬逸,这些作品,不论从技法、构图,还是意境、意蕴上,均可称为上乘之作。他的古道热肠和明月清风风范自然也在他的作品中不经意间的流露出来。他的作品在创作上力求一条回归传统的道路,画风雅逸效果清丽妍润,禽鸟生动活泼,花草“活色生香”,情趣盎然,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但在形式上也很讲究,笔墨变化极多但是简练有序,信手拈来而挥洒自如,淡墨浅色,笔法、墨法、色法都比较简单、纯朴,让人看起来觉得淡静古雅,使人胸襟舒适。可见,郑亚林先生的作品颇有拟古之风,又见现代生活之气。在简扼的笔道中表现出一种韵律感,舒和出之,略有风情,随意自然,活泼有趣,生动天然。此画笔笔有章法,处处见功夫,没有几十年的艺术探索精神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不能够画出这样的作品的。

    郑亚林先生的画作在古韵之余颇有清新之感,生活之趣。婀娜的鸟雀,多姿多彩的一草一木,锦团簇拥的繁茂花朵,无不透露出当今中国积极奋发,蓬勃向上的社会精神面貌,也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发展成果。郑亚林先生在生活中也是一位积极向上,充满生活激情的艺术家,且对生活颇有感悟,才思敏捷,善于发现并表现现代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艺术之美,这也与郑先生所具有的高艺术素质、文学修养、社会经历阅历与才华是分不开的。

    郑先生这些取自于现实生活的画作,看似平常,却又另生新意,使人倍感亲切。他将那物象的顽强生命力与闲恬的生活情趣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使那些向往生活的人们在纷繁喧嚣的俗世中感受到了一股清新之气,静谧之情,生机之力!也让同辈的我对美的追求深有感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林涧静谧,在郑先生的画里也同样能找到对应。各位看过他的作品之后一定会有同感,一幅好的作品是触动人心的,扣人心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