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书画鉴赏家杨仁恺(2)_名家拾遗_书画资料网
名家拾遗
您的位置:书画资料网> 名家拾遗 >

国宝书画鉴赏家杨仁恺(2)

时间:2020-01-25   所属栏目:名家拾遗   点击:962次

国宝书画鉴赏家杨仁恺(2)
寻访清宫散失国宝

  1952年3月,长春市公安局发现一些居民和古玩商人家有从伪满皇宫流散出来的书画,东北人民政府组成工作组赴长春回收国宝,杨仁恺是这个工作组的重要成员。
  杨仁恺到长春后,先找到原溥仪的侍卫严振文,他曾经负责管理溥仪从故宫带出的珍宝。他说,这批珍宝存在伪皇宫的小白楼里,日本投降那年,无人看管,被禁卫队的国兵哄抢,有些书画在争夺中被撕毁。站在空荡荡的小白楼前,杨仁恺痛心疾首,毁灭文化的惨剧曾在这里发生,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书画珍宝大劫难啊。
  清查工作从国兵朱国恩开始,他是小白楼之劫的主角之一,靠出卖书画过上了富裕日子。听说工作组来了,他害怕成为清查对象,主动上交了卖剩下的12件书画。杨仁恺接收这些劫后余生的国宝时,心情十分沉重,其中有宋朝画梅高手杨无咎的《雪梅图》、北宋花卉大家赵昌的《写生蛱蝶图》,都是价值千金的艺术精品。朱国恩提到一个叫王恩庆的人,说他一直买卖书画,从国兵手中进货,是这批书画的交易中心之一,已回天津定居。杨仁恺马上到天津找到王恩庆,他经手卖出的国宝竟有44件之多,其中不乏有名的孤本,比如五代画家卫贤的《高士图》,是国内仅存的几件五代珍品之一。经过几次谈话,王恩庆交出了14件书画,还提供了一些线索。工作组顺藤摸瓜,又找到了国兵王学安,可惜,他在解放后把手中的书画埋入地下,造成了不可挽救的损失。还有国兵金香蕙,他念过国高,当过小学美术教员,对书画略知一二,所以比别人抢得多。他把30多件书画存在同乡刘国贤家,只携带十几件回到老家盖县,然后又外出工作。不料土改时,他妻子怕加重罪名,在夜深人静时把这些国宝付诸一炬。可怜流传几百年上千年的先人之作,毁于村妇之手,杨仁恺心痛不已。
  杨仁恺千方百计找到了刘国贤,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从他手里收回38件书画。杨仁恺当即写报告,请上级表彰奖励刘国贤,《长春日报》对此做了报道,一时传为佳话。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工作组共回收伪满皇宫流失的文物170种319件。每回收一件国宝,每打听到一件国宝的下落,杨仁恺都会写下详细记录,包括与每个当事人的谈话,对每一件国宝的鉴别意见,都有案可查。
  从这以后,杨仁恺和溥仪带出宫的1200多件国宝打了几十年交道,为收回它们倾尽了一生的心血。
  199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杨仁恺的巨著《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在这部50万字的著作里,杨仁恺详细记录了这批国宝60年辗转流失的坎坷命运。
  这本是一部学术著作,没想到出版后十分畅销,很快再版,成为当年的畅销书,连国外的鉴赏家也向杨仁恺求购。

  找到《聊斋志异》手稿

  杨仁恺到沈阳以后,听说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后代移居西丰县,保存着《聊斋志异》手稿,这让杨仁恺极为兴奋。手稿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应该尽早由文物部门保管起来。当时,西丰县归辽东省管辖,杨仁恺专门请了省委书记高扬同志帮忙。
  很快,由蒲松龄后人保存了250年的《聊斋志异》手稿转到了杨仁恺的手里,但只有上半部,是蒲松龄的后人蒲文珊捐赠给政府的。蒲文珊说,这部手稿本来是完整的,一直珍藏在故乡淄川蒲氏家祠中。清同治年间,山东大旱,蒲松龄七世孙蒲介人带着全家和这部传家宝来到沈阳,以占卜为生。他的长子蒲英灏习武,在清军当官,上司依克唐拉将军得知他是蒲松龄后代,保存着《聊斋志异》手稿,便向他借阅。这部手稿从没借出过,蒲英灏也怕有借无还,便把上半部先借给他,看完再换下半部。不料,下半部刚借走,将军因事赴京,不久在京病故,下半部手稿便再也没有回来。蒲英灏后来调任西丰,全家迁居到西丰。蒲英灏去世后,把半部残卷传给了儿子蒲文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