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行草《鸭头丸帖》_大家碑贴_书画资料网
大家碑贴
您的位置:书画资料网> 大家碑贴 >

王献之行草《鸭头丸帖》

时间:2020-12-09   所属栏目:大家碑贴   点击:1583次

王献之 行草《鸭头丸帖》 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帖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王献之 (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画劲利,态致萧辣,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今天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
  《鸭头丸》为王献之的书法真迹,绢本行 草书,纵26.1厘米,横26.9厘米 ,二行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用笔开拓跌宕,情驰神纵,流美清秀,无一点尘俗之气。吴其贞《书画记》称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唐代张怀[]《书议》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围.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为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这种风格,被后人称为“一笔书”。《鸭头丸帖》就是王献之这种书体风格的代表之作。《鸭头丸》笔法墨采飞动,气势充沛,上下笔笔相联,就是其中有不连笔的字,而笔势仍相衔接,可以看到前后呼应的笔意和笔法上的丰富变化。 王献之的“一笔书”,并非是要通篇一笔写完,而是指笔断处意不断,甚至在换行的时候都不问断,所谓一气呵成。
  《鸭头丸帖》用墨枯润有致。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全帖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历史上有人认为此帖为王羲之所作,今人大多认为王献之所书。此帖有宋徽宗时“宣和”、“政和”印,是流传有绪的王献之作品。宋代曾刻入《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明清又刻入《余清斋法帖》、《玉烟堂帖》、《宝贤堂帖》、《邻苏园帖》等。